3月11日清晨6时10分,汪江峰提着两个行李,走出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宿舍。20分钟后,他搭上了去往广州白云机场的地铁。这位大学团干部此行的目的地是贵州,任务是挂职团县委副书记,时间一年。
中午12时,汪江峰和来自广东的15名挂职团干抵达贵阳,此时,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团委书记吴奇凌和湖北的10名挂职团干,已经在开往贵阳的火车上度过了13个小时,而贵州铜仁学院音乐舞蹈系团委书记徐美和贵州的50名挂职团干,也在为挂职做着最后的准备。
从去年12月开始,团中央、教育部在全国高校选派2793名团干部到2793个县(区)级团委挂职担任副书记或其他职务,挂职工作一年。
高校挂职团干正在做什么?走出“象牙塔”的他们,在基层发挥了什么作用?记者近日在贵州省专程采访,记录下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18段视频、800多张照片和8万字调查笔记
10天,跑10个乡镇,走访18所学校,录制18段学校视频,拍摄800多张学校照片,整理出8万字的学校情况和亟待援助的项目。到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挂职团县委副书记,吴奇凌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
在这个贫困县,现实情况比吴奇凌预想的差:几个老师挤在一间屋子里,墙壁上到处都是裂缝,有的学生上学需要走3个多小时,超过一半的学生中午不吃午餐,教学条件严重滞后。
充分的调查让吴奇凌心里有了数,他开始为凤冈的师生四处寻找支持。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吴奇凌一有时间,就拿出自己随身带的笔记本电脑,向身边的人展示当地乡村学校的照片和视频。即使得了严重的疱疹,他也没有休息一天。
这样的努力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金融行业的企业家愿意到凤冈投资教育,贵阳市的优秀小学教师答应到凤冈对老师进行培训,一家酒类企业愿意捐助10万元为当地一个村解决饮水难问题。
微博也是吴奇凌寻求支持的阵地,在他的倡议下,许多大学生决定今年暑假到凤冈县支教,而在过去几年里,只有1名大学生到当地的村小学支教。
“凤冈是个农业县,财政收入少,底子薄,教育投入自然有限,团干部就得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做好帮手。”吴奇凌说,他现在所做的,就是当好这个帮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