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3月11日讯 (记者张晓琳)“孩子已经习惯了在北京的学习生活,我希望他能在北京读中学、读高中,可以像北京的孩子一样在北京参加高考,上大学。”这是来自天津,目前在北京市通州区丽华学校工作的聘任教师董占翠作为一位母亲的最大心愿。
2006年为了使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董占翠和爱人带着孩子来到北京,到丽华学校任教,孩子也在这里读小学,刚入校时每月工资800元,现在逐渐有所好转。
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小小的出租屋里,孩子学习连一张像样的写字桌子都没有。生活不够稳定,董占翠最担心地还是孩子在北京上学的问题怎么解决。
“在北京考学外地打工人员的子女在北京考不了大学,本来在北京学习成绩非常好的一个中学生,上高中就必须要回老家上,经过环境的改变和教育文化的差异,回到老家成绩很可能就跟不上,这样很容易就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这只是众多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一个缩影。据国家统计局统计,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代际交替,出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已达到1亿人左右。他们在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进入城市易、融入城市难的问题。
子女教育问题解决了农民工才有归属感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渴望子女获得平等的教育发展机会。我国教育体制是“分级办学,属地管理”,这使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条件。比如,目前北京非京籍工作者的子女就有40多万没有在京参加高考的权利。
两会前夕,在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的活动中,记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谈自己的工作生活还可以抑制住感情,一谈到自己的孩子情绪就很激动。“我可以吃苦,我的孩子那么小不能受委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表示,这是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是他们融入社会的重要障碍。
全国政协委员、团上海市委副书记陈凯认为,农二代大部分在城市里成长,但受经济、卫生、入学的等因素的约束,他们又不能和城市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他们面临了很多困难。
“这些困难包括医疗卫生、入学入托、社会保障、文化等很多方面。每个方面都很重要,首要的是教育问题,因为教育得会制约以后的发展,如何解决农民工教育的问题是最亟待解决的。”陈凯说。
“农民工的第三代孩子就出生在城市里,因为户口问题、父母来自农村这些情况,在城里就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幼小的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种子,会对国家、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看法?”郗杰英坦言,这些问题让人忧虑。
“他们在城市借读到高中,考大学还是得回原籍,这耽误了很多孩子的大学梦。”郗杰英认为,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因此各个阶段的教育,都不能因家庭困难、制度而影响孩子上学。
俞学文呼吁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产生的子女教育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城市就难以让农民工产生归属感,这都需要国家政策和制度给予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大成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彭雪峰认为,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处理和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府应该群策群力深化改革,真正使这个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