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又一批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马上要度过大学生活的第一个学期了。在他们看来,大学到底是怎样的?大学生活是忙碌充实,还是过于清闲?怎样才能不虚度青春?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我进入大学之前,我一直都接触一种“大学清闲论”。似乎不必干什么,就可以在四年之后,成为一个“掌握专业知识”的学士。当时我就很疑惑:如果真能“闲”出一个学士、“玩”出一个学士来,那么知识这个东西岂不是太简单了吧?!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先不说我在现实中的观察。我每接触一位先哲的著作,都会留意他们的大学时代,他们的大学时代无不是其求学经历的重点。他们无不在其间博览群书,求教于名师。即使他们的专业不合心意,他们也都在自己心仪的那个领域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然而现在持“大学清闲论”者并不在少数,这是不是现代社会“浮躁”现象的一种体现呢?我想是的。在我们之中,恐怕不会再有像尼采那样的人,可以什么也不干,把一本厚厚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口气读完;也不再有季羡林那样的人,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构思文章。我们很多人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专注的精神,不喜欢沉静。包括我们主流的舆论也是这样,强调课外活动,强调张扬个性。这有错吗?当然没有!青春毕竟是人意志的顶峰,冲动、热烈,如果我们没有这些外在的东西,又何以证明我们是年轻的?然而,强调得太多不免矫枉过正。青春不只是轻狂。青春除了赋予我们外在的无限的活力,还赋予了我们内在的、空前强大的判断力和注意力。这都是我们在孩提时代所不可能拥有的。 有人说青春天真烂漫,像云雀一样轻快。我不敢苟同,青春应被称为最厚重的生命。它的厚重不在于他经历了多少风雨,而在于它拥有一生中最珍贵的那些优势:活力、勇气、思维能力、怀疑精神等等。 那么我们又用什么来承载我们厚重的青春呢?难倒是那些外在的东西?我们挖掘来挖掘去,发现在其中终归不会有更多的东西。外在的事物无法承载我们的心灵。于是,有些明智的教育者说,让我们回到经典。读一本《纯粹理性批判》,读一卷《资本论》,你会被先哲引领着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深度,陷入一种"酣睡"般的沉思;当你从中醒来,就会有一种走出电影院的感觉,那是多么美妙!如果你的韶华岁月缺乏此种经历,岂不也是一种遗憾? 这种经历是多么重要,有时我想,那些写出鸿篇巨著的大师们,又是从何时积累了如此深厚的学养?大学,是在大学!在离开大学之后,繁忙的工作生活会把你手里的书本挤掉。苛刻的讲,我们一辈子受用的,很可能就指望这四年了。 即使我们不会成为什么彪炳千古的名家,不曾拥有什么天才,如果我们能拥有一点沉静,专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我的生命也是深邃的,因为我在我的青春年华,继承了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头脑所留下的遗产,世界在我这里别有洞天。 我从内在层面阐释我们应当如何对待青春。内在与外在都是必不可少的。也许你会认为内在的,就不会有什么“闪耀”可言。错了……我们青春的财富是一座灯塔,照亮的是远处的、前面的路,我们在近处,当然看不见。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学生,约稿姚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