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8日,一个插上了两岁蜡烛的蛋糕,在世博园区内点燃。是的,这一天,是“鸟巢一代”的两岁生日,也是“海宝一代”的百日宴。
从“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到“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从“北京欢迎你”,到“你的世界是我们的微笑”;从蓝色服装的奥运志愿者,到世博会的“小白菜”、“小蓝莓”;从遍布皇城根下的城市志愿者,到上海街头的“七彩之心”、城市文明志愿者……
两年时间里,中国的志愿者事业一步步走向高峰。

从奥运场馆到世博园区
2008年8月8日,北京,上海体育学院的沈寅豪与罗冲作为“鸟巢一代”的一员见证的中国的自豪与荣耀。两年后的8月8日,上海世博会,沈寅豪与罗冲穿上白菜装。
两年前的他们在北京见证了座无虚席的鸟巢,环顾四周爆满的看台,无论服务再苦再累,一想到自己是百年盛事的见证者,所有的疲劳都消逝一空。两年后的今天,他们又再次成为世博盛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服务于每天进出40多万人的世博园区。“志愿者做的都是小事,可这份平凡却见证着幸运与奇迹。”园区志愿者罗冲说。
奥运学专业世博思人事
宝钢大舞台边的公交站点,一位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的志愿者正声嘶力竭地请游客有序排队。他叫沈寅豪,是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会的主席。“你好。”他笑着向记者打招呼,一副久经沙场的模样。
从奥运到世博,从鸟巢一代到世博一代,中国的志愿文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可对沈寅豪来说,更多的还在于人生阅历的丰富和个人能力的提升。“不想单纯地去说服务、说奉献,因为只有提升了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别人。”
沈寅豪说得没错。两年前的鸟巢,他的工作内容是将运动员的成绩输入大屏幕。坐在鸟巢控制室内,沈寅豪的手心总是渗着汗,面对二十多台屏幕,这边跳高,那边跳远,这里100米,那里400米……注意力稍有分散,就有可能酿成大错。“奥运会有一套专用的设备,全英文按键,输错一点点,就会显示在全世界观众面前。”每当这个时候,沈寅豪的脑子里只有四个字:不要出错。
亲手输过成绩,拆过芯片,在奥运会上,沈寅豪见到了无数曾经只在课堂上老师PPT中展示过的先进仪器,“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是挑战。”可世博会不同,站在园区公交站点旁,沈家豪要面对的数以万计的游客不间断的提问。“维持秩序和回答问题是我的主要工作。”沈寅豪说,“在这里更多锻炼的是自己的耐心,以及与人打交道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