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4码头和世博大道越江线的欧洲区站,两个岗位合为一个小组,10名志愿者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团队——他们中有6位硕士,两男一女3位博士,组长还是博士后,因而这里有了一个美名——博士岗。
博士当志愿者?很多人不理解,但当了志愿者的博士说自己乐在其中。而博士岗当然会体现出高学历的优势——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为服务工作营造出了更高的技术含量。
上海青年报记者 丁元元 摄影记者 施培琦

研究材料还能客串导游
这两个岗位上的10位硕士博士,全都来自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当初把大家安排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也许是以为大家会比较熟悉的缘故吧。其实,材料科学的分工非常复杂,钢铁材料、冶金材料、金属材料。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这些博士硕士们全都各有所长,10个人之间原本几乎都谈不上互相认识。
攻读博士就是为了探索高精尖的科学知识,而志愿者的属性决定了他们的平凡,怎样看待这其中的悖论呢?面对许多人的疑惑,组长罗毅说:“确实有很多人不理解,比方觉得做这半个月志愿者,对大家的科研都有不小的影响。当然,在报名之前,我们也都是征求了导师的意见。但志愿者工作干了半个月下来,确实还是有很多感悟,和这么多人交往,为他们提供帮助,是很特殊的一段经历。即便是回去之后再搞科研,也有很多帮助——‘小白菜’生涯为大家拓宽了不少思路,可以说是在服务岗位上给自己‘换换脑子’。”
作为博士,当然很有技术含量,博士岗的成员们也把这种技术含量带到了志愿服务的岗位上。首先,硕士博士们的外语功底都很扎实,在外国游客扎堆的欧洲区工作,绝对是应对自如。此外,硕士博士们即便不是上海本地人,也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问其园区外的交通状况,他们也都能轻松回答。
最关键的是,他们这些年对材料的研究可不是常人可以企及的——罗毅说:“比如日本馆,结构上是全封闭的,但却用了一种可以‘呼吸’的建筑材料,实现室内外的空气交换。又比如意大利馆的透明水泥,在夜色和灯光下能够影影绰绰地透射出馆内的情况。如果游客问起这方面的情况,我们都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回答,为他们客串一把‘导游’。” |